中國經濟正處于爬坡轉型關鍵階段。世界經濟仍徘徊于國際金融危機后艱難復蘇期。在這場重構發展優勢的國際長跑中,中國經濟怎么跑好2017年這一棒?
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,發出了明確的政策信息:在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,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前提下,一是要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為中國經濟發展釋放新動能;二是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引領中國經濟邁向新高度。
這,無疑是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的兩個關鍵點。
今年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“攻堅之年”邁向“深化之年”。政府工作報告中“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.5%左右”等預期指標的提出,彰顯了“亂云飛渡仍從容”的定力,為經濟轉型升級留出騰挪空間。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說的“力爭今年減稅降費上萬億元”等承諾,意味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發力。
深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市場活力。無論是“三去一降一補”,還是推動國企和事業單位改革,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,都要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責任和邊界,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的過度干預,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讓各類市場主體在公平競爭的環境里生存,在優勝劣汰的洗禮中成長。
深化改革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,就是要解放人才這一“第一生產力”的主人。“中國有1.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才,這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底氣。不能讓他們整天疲于填表格、撥算盤。”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,“鼓勵大企業和科研院所、高校設立專業化眾創空間”,打造接駁研究成果和社會企業的創新工具。目前國內一些地方和科研機構正在針對各類優秀人才的特點,積極探索項目工資、人才兼職兼薪等多種分配方式,打破與企業之間的“人才圍墻”,這必將為“雙創”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。
深化改革的另一個題中應有之義,是要進一步清障破礙,破除利益藩籬,提高制度供給質量。誠如政府工作報告所強調的,要進一步簡政減稅、放寬準入、鼓勵創新,進一步深化金融、財稅、國資國企、產權保護等一系列基礎性、關鍵性改革。唯其如此,才能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。
關于創新,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,要“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,推動傳統產業生產、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”。如果說,改革是為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,那么,創新則決定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。
創新首先是理念創新。創新理念,就要突破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式,面向新科技,面向新環境,面向新趨勢,面向新需求……一言以蔽之,與時俱進,以新思路和新舉措探索經濟發展新路徑。
創新重在技術引領。從兩會代表委員傳遞的信息看,以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大數據、新材料、現代生物技術等為基礎的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動能,是改造傳統產業、發展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,對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具有戰略意義。
同時,必須進一步鼓勵支持“互聯網+”和“+互聯網”,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。以跨境電商為例,數以萬計的中國電商企業,正在轉變為“跨國零售企業”,它們不僅帶動和擴大了產品和服務出口,也正在成為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的有生力量。
創新需要包容新模式。“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影響了社會秩序”“網絡訂餐火起來卻伴生食品安全隱患”“互聯網金融帶來便利卻增加了金融風險”等等,新技術催生新商業模式,新商業模式在滿足需求、提高效率的同時,往往也帶來新的問題和挑戰。比如,網約車和共享單車,在解決人們出行不便問題的同時,也讓相關監督管理部門面臨了新課題。對于諸如此類的創新,我們應當給予足夠的包容,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發展中的問題,以管理創新支持新經濟模式創新,而不能也不應該“一棍子打死”。
“秉綱而目自張,執本而末自從。”轉型有難題,化蝶伴陣痛。中國經濟巨輪只要堅持改革和創新雙輪驅動,就一定能夠乘風破浪,駛向繁榮昌盛的彼岸。